考点03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现象由于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故任一时刻只有半个地球被太阳照亮,被照亮的这半个地球被称为昼半球另半个未被照亮的地球叫夜半球,它们之间的界线为晨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由昼半球过渡到夜半球的界线为昏线;反之由夜半球过渡到昼半球的界线为晨线。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是24小时。
2.时间计算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同一纬度地区,东边比西边先看到日出,因此位置越往东地方时就越早。故地方时计算的规律为“东加西减”。
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经度每隔1,地方时相差4分钟。
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时间计算的四个公式:
ìï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ï某地区时=已知区时±1小时×两地时区差íï某地所在时区=该地经度÷15(余数大于7.5进1,小于7.5舍去)ïî某地所在时区中央经线的度数=时区数×15北京时间为东八区区时,即120E的地方时。国际标准时间是指0时区的区时或0经线的地方时,也被称为世界时。
180经线为地球上“国际日期变更线”或“国际日界线”,自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日期减一天;自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日期加一天。
3.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由于地球自转,地球表面的物体在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发生一定的偏转,在北半球向右偏转,在南半球向左偏转,在赤道上没有偏转。纬度越高的地区,偏转得越明显这种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称为地转偏向力,
三、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地球自转的轨道面)与黄道平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的交角叫做黄赤交角,目前黄赤交角是2326'。
2.地球表面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简称太阳直射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即:每年3月21日前后(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上,然后不断北移,于6月22日前后(夏至日)到达最北位置———北回归线;此后开始南移,于9月23日前后(秋分日)再次回到赤道;然后继续南移,于12月22日前后(冬至日)到达最南位置———南回归线;然后又折向北移,于第二年的3月21日再次回到赤道。
/3.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往返运动,称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周期为365日5时48分46秒,叫做回归年。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长短的变化自春分日至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大于夜长,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自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是北半球的冬半年,在此期间,北半球各纬度夜长大于昼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南半球则相反。
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各地昼夜等长,都是12小时。
夏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冬至日,北极圈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内出现极昼现象。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H=90-纬度差,纬度差即太阳直射点纬度与所求地纬度的差值,在同一半球两地纬度值相减在异半球,两地纬度值相加。
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更替全球同纬度地区(除赤道外),太阳辐射在一年中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形成四季。从天文含义看,夏季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 ;冬季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我国把3、4、5月定为春季,6、7、8月定为夏季,9、10、11月定为秋季,12、1、2月定为冬季。
4.五带全球不同纬度地区,太阳辐射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呈有规律的递减。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界限,地球表面分为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五个热量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