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
以我国西北内陆的荒漠化为例。
(1) 产生的原因
自然原因:气候干旱,降水较少;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该地多大风,尤其是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人为原因: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主要表现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题模板】水土流失、沙尘暴、荒漠化等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从物源和动力两方面入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首先要有疏松、缺乏植被保护的土地,其次要有水量丰富、动力充足的流水,即位于降水丰富的山区,地表又缺乏植被保护的地区,易发生水土流失。
(2) 治理措施:人口措施、生物措施、农业技术措施和工程措施。
【答题模板】虽然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种类较多,但对待这些生态问题的措施,可以从四个方面分析。
人口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农业技术措施:提高农业技术,从而提高单产,减轻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提高灌溉技术和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生物措施:一方面保护现有的天然植被,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建设人工植被。
工程措施:针对不同的生态问题,采取不同的工程措施;如针对水土流失可修建梯田,针对沙漠化可用草方格压沙等。
2.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以美国田纳西河流域为例。
(1) 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流域的自然背景决定了河流的利用方式和流域的开发方向,因此分析流域开发的自然地理条件,一般应从流域的地形、气候、水系和矿产资源等方面进行。
(2) 田纳西河流域早期开发产生的问题

(3) 流域开发的内容:流域的开发都是以河流的利用与治理为核心(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核心是河流的梯级开发),具体可从防洪、发电、航运、提高水质、旅游、土地利用等方面入手。
4. 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我国东北商品粮基地为例。
(1) 自然条件
气候:东北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夏季温暖,降水集中于夏季,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可满足作物一年一熟的需求。
地形:以高原、平原和山地为主,平原地区适宜发展种植业,山地适宜发展林业,高原适宜发展畜牧业,为东北农业的多种经营提供了条件。
土壤:东北地区黑土、黑钙土广泛分布,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
(2) 社会经济条件
工业:东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为农业提供了生产资料,同时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市场条件。
交通:东北交通发达,对外联系方便。
人口密度等:东北地区开发较晚,人口密度较低,人均耕地面积广,且生态环境和资源条件好。
(3) 布局特点:可分三大农业区

(4) 出现的问题:出现了水土流失、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盐碱化、草场退化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5) 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
平原区发展适应加工需要的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成为我国的绿色食品基地。
草原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工程;强化人工草地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提高草场的载畜量。
山区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及配套加工业,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
【答题模板】不同农区如何延长产业链
农耕区:加大对粮、棉等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积极发展食品加工、纺织、服装厂等乡镇工业。
牧区:加大对奶、毛等牧产品的加工转化,生产奶酪、奶粉、羊毛衫等产品外销。
林区:对木材进行深加工,生产出木板、木线条、工艺品等外销。
5. 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我国山西煤炭资源开发为例。
(1) 开发条件: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分布广,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市场广阔,我国能源消费量大,且以煤炭为主;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
【规律总结】我国目前能源利用紧张的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2) 能源基地的建设:扩大煤炭开采量;提高晋煤的外运能力;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在此基础上,山西还构建了三大产业链,即煤铝、煤化、煤钢。
(3) 以煤炭等资源为主的区域,往往存在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可采取如下对策:提高煤炭等资源的利用技术,从而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以单一资源开发利用为主的产业结构,在延长原产业链的同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加强对三废的治理。
【答题模板】对待环境污染,一般可从减排、治理、绿化、法规、意识等采取措施。减排,即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减少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减少废弃物的排放。治理,即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治理,做到达标排放,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绿化,即保护植被、植树种草,通过生物净化废弃物。法规,即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意识,即通过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6. 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1) 推进过程
19791990年为第一阶段,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以生产生活消费品为主。
1990年以后为第二阶段,高新技术产业逐渐成为主导产业,该地成为我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 产生的问题
产业升级面临困难:因该地的政策优势下降,产业基础、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又相对处于劣势,受地形影响经济腹地偏小。
城市建设相对落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落后于外来人口迁入的速度。
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大气污染、水污染日益加剧,噪声扰民,耕地锐减、土壤肥力下降,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严重。
(3) 解决措施
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以推动产业升级。
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各城市积极努力,加强相互分工与合作,构建以香港、广州、深圳为核心的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
加强规划与管理:各城市都制定了规划,同时加强了交通、通信、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的治理;加强对外来人口进行管理,出台一系列的相关政策,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知识拓展】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珠江三角洲模式: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浙江温州模式: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苏南模式: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云南德宏模式:沿边开放边贸发展城市化。
东北模式: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