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

1. 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
(1) 自然灾害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按成因可分为气象灾害(热带气旋、干旱、寒潮等),地质灾害(地震、滑坡、泥石流等),生物灾害(病害、虫害、鼠害等)。按表现特征可分为突发型灾害、缓发型灾害、过渡型灾害。
(2) 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的分布:呈带状分布。主要有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多火山、地震、台风、海啸、风暴潮等灾害;北纬20°50°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带,多水旱、风暴潮、台风等灾害。
2. 我国的主要自然灾害
(1) 地震、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我国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地带,又处在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挤压碰撞带的东北边界,故地震灾害频发。
我国山地面积广、山高谷深,地势陡峻,地质构造复杂,再加上许多山地上层岩性相对松软,夏季多暴雨等,故我国滑坡、泥石流发生的频率也较高。
西南地区是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分布区。
(2) 台风、寒潮、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台风是发生在热带、副热带洋面的深厚的低气压涡旋。
寒潮是一种大范围的强冷空气活动,寒潮所经之处,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旱灾是季节降水和年际降水的时间分布不均衡造成的,如江淮地区梅雨过后受副热高气压控制形成伏旱;华北春季升温快,蒸发量大,而雨季还未到来,形成春旱。
我国洪水灾害的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东部季风区各大江大河的中下游平原是暴雨洪水的主要分布区。
【答题技巧】分析洪水灾害发生的自然原因时,主要应主要从地形(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和气候(降水量丰富且集中)两方面进行。而分析灾害造成损失的多少时,还要考虑区域的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
华北是我国气象灾害多发区,最常见的有干旱、寒潮、沙尘暴、冰雹、干热风、霜冻等。
【易错警示】并非降水最少的地区,干旱灾害就最严重。干旱灾害主要是对农作物而言的,是受供需关系影响的。我国西北地区降水比华北地区少得多,但华北地区对水的需求量更大,故华北地区比西北地区干旱灾害严重。
3. 自然灾害与环境
(1) 同一自然灾害造成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在灾害强度相同的情况下,经济发展水平高,但防抗灾害能力弱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高。相反,经济发展水平低,但防抗灾害能力强的地区,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就低。
(2) 我国自然灾害多发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我国东部濒临太平洋,面对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区,受强大季风环流控制,气候条件复杂多变,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我国山地、丘陵广布,地势起伏大,加之受太平洋板块俯冲和印度洋板块碰撞的影响,地壳运动活跃,并处于世界上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之间。
我国地域辽阔,多种多样的气候、土壤和植被为多种有害生物滋生和繁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4. 防灾与减灾
(1) 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包括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和工程性防御措施两类。
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减灾规划和防灾法律、各级行政部门的减灾管理、公众减灾教育等,其目的是控制或减轻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工程性防御措施包括改变地表环境、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或减轻自然灾害的强度,阻隔或控制灾害和人口、财产等的直接相遇,改变财物等的特性,提高抗灾能力,减少灾害损失。
【答题模板】人类虽然无法控制自然灾害的发生,但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减小灾害造成的损失,具体做法措施如下。
加强灾害的监测与预报。
制订相应的灾害应急、应对预案。
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如建防波堤、拦河坝应对风暴潮。
加强教育,提高人们的防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2) 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贯彻以防为主、防抗救结合的方针,制定了一系列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建设了一些重大减灾项目工程,同时开展了国际减灾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