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音识记(备考指津)

一、 形声字的误读 
汉字80%以上是形声字,但随着语音、字形的演变,形声字的发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形声字已不能用声旁来类推它的读音,而社会上却普遍存在“字读半边不算错”的现象,因而形声字的误读现象不可小觑。
形声字的误读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声旁的声母变化了,如“刹那”的“刹”读“chà”不读“shà”,“畸形”的“畸”读“jī”不读“qí”;另一种是声旁的韵母变化了,如“缕”读“lǚ”不读“lóu”,“捺”读“nà”不读“nài”;再有一种情况就是声旁中的声母、韵母全变了,如“淖”读“nào”不读“zhuó”,“袂”读“mèi”不读“jué”。
1. 注意复习范围
汉字数量虽然众多,但常用字仅有2 500个,次常用字1 000个,两者加起来也只有3 500个。考题中涉及的一般不会超出这一范围,且绝大部分出自2 500个常用字,其中那些易读错的字往往是命题人命题时的首选,因此,复习时要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容易读错的字》为线索,准确识记其中重要字词的读音,尤其要读准那些容易读错的形声字的字音。
2. 培养良好习惯
首先要摈弃“形声字读半边”的习惯,稍有疑惑,就要查字典,弄准读音,加强记忆。另外要利用一部分形声字的声旁尚能表音的功能,帮助记忆一些难读的字,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舐”读“shì”,“屣”读“xǐ”。
3. 注重平时积累
对平时遇到的易误读的形声字要加强积累,可以将易错的形声字写在本子或卡片上,勤看勤读勤记,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 多音字的误读 

据统计,《新华字典》里多音字有600多个,它们是现代汉语中“常用”又“易读错”的字。
多音字分为两类:
一是同义多音字。这类多音字在不同的词里,字义并没有显著的不同,字音却不同了,主要表现为某个字单用(单音词)时和这个字与其他字构成合成词时读法不同,如“剥”的一个读音为“bāo”,其意义为“去掉外面的皮或壳”,如“剥花生”“剥皮”等。它的另一个读音为“bō”,其意义同“剥”(bāo),但专用于合成词或成语中,如“剥夺”“生吞活剥”。另外表现为某个字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读音不同,如“色”表“颜色”时在口语和书面语中就分别读“shǎi”和“sè”。
二是多音多义字。这类多音字的意义不同,读音也不同,人们往往不加区别地错读成一个音。如“澄”在“澄清事实”一词中读“chéng”,意义为“弄清楚”;而在“澄清泥沙”中则读“dèng”,意义为“使液体里的杂质沉下去”。
总体来说,多音字主要因以下几种情况而读音不同:
(1)词义不同,读音不同。如上文中的“澄”。再如“恶”,作“恶心”讲,读“ě”;作“凶恶”讲,读“è”;作“可恶”讲,读“wù”。所以要注意“以义定音”。
(2)词性不同,读音不同。如“号”在“口号”(名词)中读“hào”,在“号叫”(动词)中读“háo”;“行”在“行伍”(名词)中读“háng”,在“行走”(动词)中读“xíng”;“处”在“处所”(名词)中读“chù”,在“处理”(动词)中读“chǔ”。当然读音与意义密切相关,不可片面用词性规律去套用。
(3)在口语和书面语中读音不同。如上文中的“色”。再如“薄”,在书面语中读“bó”,如“薄弱”;在口语中读“báo”,如“这件衣服很薄”。
(4)在一般词语与专用词语中读音不同。如“巷”,一般读“xiàng”,如“小巷”“街谈巷议”“万人空巷”,但在与采矿业有关的“巷道”中就读“hàng”了。再如“秘”,在“秘鲁”中或作为姓使用时读“bì”,其他时候都读“mì”。
(5)单用时与用于合成词时读音不同。如上文中的“剥”。再如“塞”读“sāi”时意为“把东西放进有空隙的地方,填入”,读“sè”时,其意义同“塞”(sāi),但专用于某些合成词中,如“塞擦音”。
 1. 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及时查工具书(主要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规范性工具书),联系字的意义准确地识读和记忆,在一定的语境下巩固读音。如“鲜”意为“不陈的或有光彩的”时读“xiān”,如“鲜花”“鲜艳”等;意为“少”时读“xiǎn”,如“鲜有”“鲜为人知”等。
2. 注重积累、科学记忆
对于多音字的掌握要落实到平时复习、做题的过程中,随时积累,准确记忆,尤其要注重记忆方法。复习时,可以根据上文总结的几种情况,对遇到的多音字经常进行归类、总结,有针对性和规律性地去记忆,逐渐形成自己的“多音字一览表”。这与机械记忆他人总结出的多音字相比,定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 其他常用字的误读

 
“字音”的考查重点除形声字、多音字之外,还有一些常见、常用的重要词语,主要是一些易混形近字和一些特殊字词。这一部分词语的读音不容忽视,因为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它们使用频率较高而又易读错。
有很多形近字的实际读音相去甚远,但由于它们字形相近,所以容易产生误读现象。如“饮鸩止渴”的“鸩”与“鸠占鹊巢”的“鸠”,前者读“zhèn”,后者读“jiū”,两者容易混淆;“扺掌而谈”的“扺”与“抵达”的“抵”,前者读“zhǐ”,后者读“dǐ”,也容易混淆。相似的还有“杯”(bēi)和“抔”(póu),“传”(chuán)和“抟”(tuán)等。
还有一些字由于特殊原因成为难读字,如习惯性误读:“发酵(jiào)”常被误读为“发酵(xiào)”;方言性误读:“结束(shù)”在某些平翘舌音不分的地区常被误读为“结束(sù)”;异读类误读:国家重新颁布了《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有了一个“统读”的规定,如果不了解就容易读错,如“从容”的“从”过去读“cōng”,现在统读“cóng”。
我们对字音的复习要讲究方法。对于形近字的误读,不能粗心大意、想当然,要结合具体词语,在具体语境中比较、琢磨其细微差别。对于习惯性、方言性误读,平时要多用普通话进行交谈,多听中央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播音员的发音,用普通话的标准读音来矫正自己的错误读音。对于异读类误读,要以《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为标准,准确识记其中容易读错的字词。此外,对易误读的字可以多形式地加以区分记忆,如可以准备一个错误集,将易读错或平时自己不能区分的词语集中整理,还可以进行拼写性训练。总之,复习中应积极探索对自己有效的方法,怎样有效怎样记忆。
解题技巧
1. 认真审题,看清题意
看清题目要求,尤其要看清楚到底是选择“正确项”还是“错误项”,“相同项”还是“不同项”。
2. 排除法与认定法相结合,逐字逐项分辨
先认定,后排除。选项中所提供的字,有些是比较容易确定的错误字音,先找出这些字,只要拿得准的,果断出手认定。如果需要,再利用排除法确定答案。如果题中有几个似是而非的读音,做后不要轻易改动。因为第一语感常是正确直觉的反映,切不可犹豫不决,改来改去。
3. 联想相关词语,以义定音
多音字常常有多个义项,可结合词义确定读音,也可利用形旁确定。如“飞来横祸”的“横”(hèng),很容易读为“héng”,可联想“横”字组成的词语,如“横(héng)行霸道”“满脸横(héng)肉”“蛮横(hèng)”“大发横(hèng)财”等,看看“飞来横祸”的“横”跟其中的哪个义项比较接近,然后可以确定“飞来横祸”的“横”读“hèng”。
对形近字要格外警惕,它们往往就是考查的关键点,切不可凭模糊印象下结论,而应该调动大脑中的积累,用这些字另造几个词语,确定意义,进而判断读音的正误。
4. 见生想对
考试时偶尔会遇见一个或几个较为生僻、自己一点都不熟悉的读音,一般可将其先视为正确的读音处理,但这不能当作一般规律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