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备考指津)

一、 文学类文本散文阅读
近年来,散文阅读题型变化不大,难度逐步降低。但从考生的答题情况看,得分率普遍较低。究其原因,不外有两方面:一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考生并不完全了解,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二是高考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考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走。
散文是作者运用生动活泼、形象具体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或自然景观,深入挖掘其中的真谛、哲理,真挚地表达对社会、人生、自然的感悟的一种文体。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三类。根据命题的特点及规律,散文阅读的考查,集中在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以及鉴赏探究方面。散文阅读既考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中信息、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又考查分析作品结构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一) 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1. 分析作品结构
作品的结构,是指作品材料的组织形态。从高考设题的实际来看,本考点常常是将“分析结构,把握思路”二者结合起来考查。
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要注意作品的整体构思、贯穿线索,以及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联与安排。
散文往往“形散”,笔墨似随意挥洒,为了做到“神不散”,在结构上通常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线索正是把文中各个部分的材料串起来的那根“红线”,它可以是某个中心事件,某个实际的物体,也可以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当然,也可以是某个或某些人物。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时间线索、地点线索、情感线索、事物线索、发展过程线索等等。
分析作品结构有三个要求:①能够分析段内结构层次;②能够分析全篇结构层次;③能够在把握结构层次基础上,按要求进行归纳整理。
分析作品结构可分三步走: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对全文或相应段落的主要意思有基本了解。
(2)划分结构层次,将意义紧密的不同段落或不同语句进行归属或合并(对归并后的内容意思要心中有数),然后在意义疏松处断开。
(3)将各个层次的主要意思串联起来,验证这些层意是否在一个层面上,是否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就可确定结构层次了。
分析作品结构要注意以下几点:
(1)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把握文章的主旨。因为文章结构的安排、行文思路的设计是受文章主旨制约的。
(2)注意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开头和结尾是结构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部分往往在全文中分别起引入、总领和总结的作用,明确了它们与全文的关系,就能把握文章的基本思路。
(3)注意文中的过渡和照应。过渡,是指上下文之间的衔接转换;照应,是指前后文的关照呼应。照应有文章内容与标题照应,各部分之间的照应,某些词语的前后照应等形式。一旦把握了文章的过渡与照应,文章的整体思路也就容易把握了。
(4)善于捕捉文中的连接性词语或标志性语句。这些标志包括:①文章中的一些关联词,它们可以清楚地显示作者的思维路径;②指示语、概括语、情态语等,它们可以提示文章的写作对象与内容以及文章的情感基调等,往往能揭示文章的层次;③总领、过渡、总结性的语句或语段等,它们在全篇中起纽结全篇、连通文意,或是点明文段要意的作用。明确了这些语句,文章的思路和结构就会变得清晰明了。
2. 概括作品主题
作品主题的概括要从作品实际出发,注意时代氛围、社会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篇优秀的散文,无论是选材谋篇,还是遣词造句都是为表现主旨服务的。因此命题者总会结合主旨来命题,如若考生成功地把握散文主旨,那么就不难找出答案。但是,散文的主旨并不都是直露的,需要考生仔细体会概括。
要注意把握文章主要意象(形象)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主要意象(形象)的象征意义往往正是散文主旨之所在。例如,茅盾《白杨礼赞》中的“白杨”的象征意义,是理解该散文主旨的关键。
概括作品主题的方法:
(1)综合归纳概括法。这是通过归纳各层内容要点进而提炼出中心意思的方法。概括中心意思是建立在归纳内容要点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全篇的内容要点归纳出来了,概括中心意思也就容易多了。
(2)关键部位分析概括法。对概括文章中心而言,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文中的议论和抒情都是需要注意的关键部位。文章的标题常能反映作者的立意角度,从不同方面与文章中心关联;文章的开头或开门见山,或设例引譬;文章的结尾或卒章显志,或回顾全文、引申开拓,这些均与中心密切相关。
(3)文体分析概括法。记叙类散文应分析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如何评价这些人和事,表达了什么感情,塑造了怎样的形象,表现了什么精神、人格等;抒情类散文应分析写了什么景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
(4)文外信息联系法。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状况,作品产生的背景,甚至与文章相关的材料,都是我们在分析概括某些文章的中心意思时所应了解的,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揣摩作者意图,从而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意思。
(二) 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应该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特征,另一个是具体的文本所具有的富有个性的特征。散文的基本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分析散文的文体特征,要从“形”的特点及“形”与“神”的联系上看作者是如何通过精心选择的材料表现主题的,注意散文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手法的灵活性。
“形散”主要表现在:①时间跨度大;②空间转换广;③事件牵涉多;④表达方式活。
“神不散”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散文虽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博杂,所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但都统一在“神”这个灵魂之下。若能很快找到这一统领全文的“神”,那么就会迅速而准确地把握文章,从而提高阅读效率。在散文中总有集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反映作品主旨的词句,是为“文眼”。如有些文章,作者在正文中意犹未尽,但形式上文章已临近结尾了,便用照应文题的句子补充表意。另有一些文章,作者为了点化主题,或者为突出某种情感,用到了照应文题的结尾,如朱自清的《绿》即是。倘若考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抓住这些“点睛”之笔,就能透视文章的“心灵”,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所谓表现手法,就是作者用来实现其写作意图,表现其中心思想,再现或表现生活的一系列手段。任何一个文本都不可能只单纯地依靠哪一种表现手法完成,它必然有主要表现手法,也有次要表现手法。作品体裁的主要表现手法是指具体的文本所采用的诸多表现手法中最突出的一种或几种。
分析散文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分析散文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不同类型的散文有不同的表现手法。文章写的是事件,就要悟出平凡小事中寄寓的大道理——以小见大;文章写的是景物,就要悟出景物中融入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文章写的是人物,就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悟出人物的精神品质、性格特征等。
分析文学作品表现手法容易出现的问题:
1. 表达手法分析、鉴赏不到位,似是而非;
2. 脱离作品的具体内容;
3. 不注意作品的整体理解;
4. 术语使用不当,或生造术语。
(三)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丰富含意”重在思想性,“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本考点非常清楚地强调了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的评价要求。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更应该注重读者的个人感受,更强调阅读过程中个人的心灵体会,对语言的表现力能从不同角度领悟其魅力,能用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阐释。
散文的一大特色就是语言美。散文的语言有鲜明的特征,富有表现力。体会品味语句的妙处,不能孤立地看,要联系上下文,联系文章的主题,才能看出语句的丰富内涵,要注意把握形象化语句的抽象含意。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一般分为两种形式:
一是对某句话中的某一词语进行揣摩,并体会词语的深刻含义。词语的意思包括词语的联想意义与情感意义,联想意义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语境,通过联想生发出来的词语的临时意义;情感意义即词语的感情色彩,包括褒义、贬义和中性义。
二是品味重要句子的含意,重要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比较丰富的句子;②言在此而意在彼、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比较容易误解的句子;③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④含有比喻、比拟等修辞格的句子;⑤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策作用、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等等。
句子的含意一般有基本含意和深层含意之分。基本含意不难理解,但深层含意,如概括意义、哲理意义、象征意义、言外之意等则不易把握。对含有深层含意的句子须在纵览全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理解。要注意体悟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这些句子生动形象、内涵丰富,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
解题技巧
1. 从句子中的重要词语入手分析
有些句子只要把其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搞清楚了,就可以推知整句的意思。
2. 从句子语法入手分析
对复杂的语句要分清其句子的主干,明确陈述对象,理解其修饰、限制的成分。单句,从句子成分入手,抓住了主干的同时,也就理解了句子的基本意思,但应特别留心起修饰、限制作用的成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起着揭示句子内涵的作用。复句,要明确分句之间在意义上的相互关系。
3. 从句子在文中的特殊位置入手分析
句子在文中的特殊位置,往往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具体如下:①如果是总领句,就要结合其领起的范围作答;②如果是总结句,就要结合其总结的范围作分析;③如果是过渡句,就要联系其承上启下的文字作分析;④如果是前后呼应句,就要弄清句子的来龙去脉,以及与之相关的内容等。
4. 从句子相邻的语句入手分析
有些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并不特殊,既不在文段开头起总起作用,也不在文段结尾起小结作用,而是出现在文段中间,对这种句子的理解,要特别注意看这个句子的上下句,因为上下句往往隐含着解题的信息。
5. 从文章的主旨入手分析
重要句子的含意大多与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有着紧密联系,理解句子的含意就要将句子表达的意思与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紧密联系起来。
6. 从文章写作背景入手分析
对文章写作时代背景的分析也是理解文学作品中句子含意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有些语句的理解不能只看句子的表面意思,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状况,了解作者写作文章的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的主旨。
7. 从句子的感情因素入手分析
准确把握语句的感情因素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的关键。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的线索去深刻领会。情感的把握,既要重视句子中的词语,也要重视句群中的情感指向;既要关注抒情议论的句子,也要关注写景状物的句子,因为在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的描写与环境气氛的渲染绝不会是各自独立的,景物描写的最终目的,是要表达作者的某种情感,是为表达文章的主旨服务的。
8. 从句子的表达意图和效果入手分析
有些句子有其特殊的表达意图和效果,这些句子在表达上往往是具有鲜明特色的。分析这些句子,我们只要把握住句子的表达意图和效果,也就理解了句子的含意。
9. 从句子的表达方式入手分析
①议论性句子,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目的意义的作用;②记叙性句子,在社会科学类文章中往往起例证作用;③抒情性句子,在文学作品中往往起到表现情感的作用等。把握了句子的表达方式,对其在表达上的作用也就清楚了。
10. 从句子的修辞手法入手分析
对含有修辞语句的理解应从修辞本身的特点出发,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含有比喻修辞的句子往往是试题考查的重点。
 
理解重要语句含意的常见问题有:
1. 人为拔高。这是指把句子本身没有的意思强加给作者。这种“强加”于人,通常表现为不从句子实际出发,而把一些不着边际的“思想性强”之类的优美词句往上加。
2. 没有多角度理解。有些句子是多侧面的综合体,它的组合因素复杂,所以理解的角度就不能是单一的。不过,这种情况在高考中极少。
3. 答非所问。回答没有针对性,没有答在点子上。
4. 表述不简明。自以为写的字数越多得分就越多。
(四) 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内涵”要求注意作品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尤其是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表达的言外之意;“艺术魅力”要求理解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把握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与小说人物鉴赏不尽相同。小说的人物鉴赏主要是鉴赏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精神风貌,人物的思想特征,人物形象的社会或时代意义。散文的人物鉴赏则主要是从整合文章信息、归纳概括文章要点的角度去考查的。
解题技巧
此类题目的答案一般要求写成短文,可以按以下步骤进行:
1. 深入理解全文,根据确定的赏析重点,选定文中需要引用或简述的内容。需要说明的是,选定内容可能是某些或分散或集中的重点语句,也可能是某些段落,甚至是全文,选定的范围越大,就越需要深刻地理解全文。
2. 调动自己与文本鉴赏、评价有关的所有的积累去深切感受选定的内容,从而获得独特的发现。
3. 全面审视全文,综合思考从哪些方面来评析选定的内容,思考怎么正确分析和恰当评价这些内容。
4. 根据题目要求,理清短文的写作思路(可以在草稿上列出写作纲要),在脑海中组织具体的语言表述。
5. 用准确、简明、生动的语言写出思路清晰、结构完整、有析有评、观点明确的赏析短文。
注意:赏析短文实际上就是一篇小论文,要写得有叙有析有评才行。叙,是对文本内容的引用、简述;析,是对文本内容或艺术特色等进行揭示的过程;评,是对文本内容或艺术特色分析后得出的结论,也就是短文的中心论点。叙、析、评三者关系相当于议论文中论据、论证和论点的关系。
(五)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求对作品表现出的真与假、美与丑、善与恶等内涵作出评价。
所谓“价值判断”是指作品的思想观点,所谓“审美取向”是指作家的综合艺术素养,包括他的趣味、特性、风格、流派等。要对这些内容作出评价,则需要考生能够准确把握作品主旨,能与作品的情感产生共鸣,而且能与文本展开具有实质意义的对话,显然这是最高级别的鉴赏能力。
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常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①分析评价文章中所表现的思想感情是否健康;②分析评价主旨是否正确、鲜明、突出,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和时代精神;③分析评价叙写的人物、事件是否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④分析评价文章的素材是否真实、典型;⑤分析评价文章的内容是否传播了新的信息,是否具有介绍推广的价值。
评价作品的审美取向常表现为分析评价作者在文中流露或表现的观点、态度、情感是否正确、公正、客观、深刻,是否具有创见性等。
解题技巧
1. 综观全文,整体感知
回答此类试题,要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内容,分析文章的思路,体会文章的表现形式,从而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
2. 明确命题指向,确定检索区间
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根据命题的指向,检索、寻找出问题的命题区间、信息区间和答题区间。
3. 把握命题意图,深刻、全面分析
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意图,确定答题的方向。然后对有关内容进行深入解析,既要分析题干的要求和内容信息,也要分析文章中的信息,有时也要结合自己的相关积累及与作者有关的信息进行分析。
4. 总结分析,组织答案
综合思考自己的分析,按题干的要求组织语言,分条写出明确的答案。
注意:(1)要坚持文与评紧密结合的原则,切忌离开文本意义而漫无边际地评价。
(2)要坚持观点鲜明的原则,既然是评,就要明确文章观点的正误、优劣,体现支持、反对等态度。
(3)要先主后次,条理分明地表述出答案来。
(六)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探究民族心理与人文精神。考查目的是让学生具有民族心理认同感,同时要有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精神。
“不同的角度”可以是正面的角度、反面的角度,当事人的角度、旁观者的角度等。“不同的层面”指的是文本可达到的层次,如深层、浅层、实用层面、美学层面、哲学层面;可能涉及的范畴,如政治、经济、科学、文化、风俗、娱乐、艺术等。所谓“意蕴”就是文本的情、意、趣、味等内涵。“发掘作品的深层意蕴”就是要尽量从上述角度揭示更多的内容。要求考生多角度、全方位进行思考,分层答题,思考不能太肤浅,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究作品的丰富意蕴。
首先要理清文意,即把文中所写到的事件、景物、人物一一梳理,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吃透“形”;其次是找到“文眼”,即把文中叙述、描写基础上的议论抒情句、文中反复出现的词句、首尾照应的句子等找出来,加以体悟,因为这些句子往往直接透露出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第三,据形悟神,即根据文中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等,联系“文眼”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观点倾向、写作目的等,再用自己的“心”去发现“散文的心”,以自己的人生经验和智慧去解读“作者心灵的歌声”。这样才能透过文章所写的事件、景物、人物深切悟出文章的主旨。
解题技巧
1. 注意题干表述有区别
有些题干直接说“请你探究一下……问题”;有的不明说,诸如“谈谈你的看法”“说说你的理解”等等。
2. 思考要有层次
要求考生从不同层面或角度作思考,一般文中少有现成的答案。
3. 答案有限制
它不会像平时那样可以“见仁见智”。高考是选拔人才的考试,阅卷时会有一个相对统一的参考答案,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任尔东西南北风”,所以答题还是要立足于文本。
4. 表述要有序
角度与层面应该属于两个不同的维度,当它们彼此不发生交叉的时候,应该分别进行表述。不管是对“不同的角度发掘”,还是对“不同的层面发掘”,都要善于进行由浅近到纵深的分析,并且在每一条的最前面,都尽可能地运用一句纲领性的语句作为提示。这样可以保证自己的陈述条理清楚,次序井然。另外,要注意不论是选择不同角度,还是确定不同层面,最好都选定三个,不要多,也不要少,这样既可以充分地满足“不同的”要求,又可以节省时间和笔墨,关键是自己也不会太为难。
(七)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要求从作者的经历、所处时代、创作动机及作品影响进行分析,考查的着力点是在“创作意图”上。
结合作品的创作背景,透视创作历程,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思想感情,这是阅读散文的一种重要方法。作品是社会的折射,内容是背景的产物。有不少散文的创作,往往受环境的影响。因此,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是阅读鉴赏散文的一把钥匙。如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一文主要写的是地下森林的形成历史,但是要真正地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作品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作者写此文的背景。本文写于1980年,正是十年“文革”结束不久,我们国家刚刚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浩劫,人们既对往事痛心疾首,又对未来充满希望,所以作家就会带着一种特别的心关照周围的社会和自然。虽然文章对“文革”只字未提,但是作家在文中所写的地下森林遭受的破坏与毁灭、坚韧与顽强都无声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暗示中华民族在经历浩劫之后仍然保持着民族不屈的灵魂与精神。
(八)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的能力层级。探究能力是新课标的新要求,强调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建议广大考生给以重视。对照近两年江苏高考试题,不难发现,不论是文学类文本的《侯银匠》《上善若水》,还是论述类文本的《纯朴的嗜血者》《说“异”》,从阅读思维的要求上看,要求考生既要有聚合思维能力,又要有发散思维能力,其共性要求是有阅读思考深度,鼓励个性化解读。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即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发表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立足自我”“独立思考”是特别强调考生一定要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不能一味因袭他人成说,人云亦云。但所谓的“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思考”,不是“为所欲为”“信口开河”,而是照试题规定的角度(或自己选择的角度),依据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推断。此判断必须言之成理,持之有故,要有正确的是非观和浓厚的社会责任感,所有言论不违法、不背离社会公德。
纵观历年考试情况,虽题干表述中都强调了“你认为”“你的看法”“你的理解”,但留给考生发表自己见解的空间很小,并不允许考生“见仁见智”,背离文本做无中生有的发挥,只允许考生发表躲在文本背后的作者的见解。答案肯定不会“百花齐放”,最多只是“参考答案”不唯一、不确定。
解题技巧
这个考点要求我们牢牢记住三个词:由点到面,放入背景,带入自我。同时要掌握答题要领:①有明确的观点;②分点列出事实依据;③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作合理分析;④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现代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理解。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说理散文三类。散文的特点如下:
1. 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
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要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要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散文中常见的线索有:①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以“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 意境深邃,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邃的意境,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 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辟的见解、优美的意境,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文学类文本小说阅读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它通过描写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来反映社会生活。小说阅读能力的考查离不开小说的文体特点。它要求考生注意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构成的形象世界,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考试说明》和近年小说阅读试题均给我们鲜明的启示:小说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重在考查学生对小说的分析综合和鉴赏评价能力,命题者主要从小说的情节、人物、环境、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来设题;命题者考查学生能否评价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鼓励考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探讨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小说文本以现当代的中外名篇或名家之作为主,作品内容具有较强的文学性或审美情趣。命题者可能会将1 200字左右的微型小说列为阅读考查的重点对象,也可能会选取长、中、短篇小说的某一个片段或情节进行考查。
(一) 理清情节,把握结构
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是整体感知小说的基础,是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前提,也是考查小说阅读的重要内容。它要求考生能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
准确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要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根据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来把握情节内容,并概括各环节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回答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和作用方面的问题,必须掌握情节安排方面的基本知识。情节安排指的是作者如何叙述故事,例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其中倒叙和插叙是考查的重点。情节安排还包括照应和伏笔。
对重要情节(细节)作用的分析,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一是表现主题,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二是塑造人物形象,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三是构成故事情节,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此类试题常见的形式有:①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②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③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④某段文字(或某个情节)在文中有何作用,请作简述;⑤为什么小说要几次写到某某事件?小说在描写人物时有哪些伏笔或照应?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解题技巧
1. 分析小说常用的开头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回答疑问。其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的情节,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读下去;突出人物形象;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 分析小说常用的结局
(1)出人意料的结局: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美好人性,反映人类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4)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注意:分析要恰如其分,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在没有认真阅读原文的情况下,不能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生搬硬套。
(二) 分析人物,概括主题
1. 分析人物
小说的中心任务是塑造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及刻画人物的方法是小说阅读考查的主要内容。高考小说阅读文本都不以情节曲折见长,而以突出独特的人物性格为重点,所以分析小说中的人物成了设题重点。
高考考查这方面内容的设题方式通常有:①指出小说中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小说的主人公是什么样的人?请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分析。③请概括某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④某某人物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⑤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
解题技巧
解答此类试题应从以下四个方面思考: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为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人物都是一定的社会环境的产物,每个人的身上都鲜明地体现着时代的烙印。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这样才能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题步骤如下: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其进行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 概括主题
小说的主题就是通过对现实生活的描绘和艺术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中心思想。主题是小说的灵魂。主题的深浅决定着小说价值的高低,因此欣赏小说就必须理解它的主题。
小说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高考考查这方面内容的设题方式通常有:①找出文中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②通读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或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③小说通过塑造某某形象揭示了怎样的主旨;④联系小说所描写的环境,分析小说的主题;⑤如何理解小说标题的深刻含义;⑥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或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那么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中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从而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注意:在把握主题时,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要恰如其分,不能随意拔高或主观臆断,不能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
(三) 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即人物活动、事件发生发展的社会背景,如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自然环境即人物活动的地点、时令、气候、地理风貌等。社会环境描写对揭示小说的主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就高考试题中所选的微型小说而言,往往融环境描写于情节发展、场面交代,或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情绪的描述之中,讲求“不写之写”,在“没有背景”中见背景;寥寥几笔点染,却透着一种时代氛围或情感氛围。
高考考查这方面内容的设题方式一般有:①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②简要分析自然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③联系全文,简析社会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④某段景物描写烘托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请作简要分析;⑤简要分析人物命运的社会根源。
分析环境描写,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和小说的主题思想。要回答好这方面的题目,就必须了解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基本作用。要善于从时间、地点、行动、季节、气候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其对主题的烘托作用;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时代根源。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主要有以下作用: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故事的时代背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④渲染气氛,为刻画人物做铺垫;⑤映衬人物心情,烘托人物性格,暗示人物命运;⑥揭示主题。
(四) 分析小说的主要表现手法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欣赏的媒介,又是欣赏的对象,命题者有时会让我们欣赏遣词造句的奇妙,有时会让我们领悟语言的言外之意、含蓄之美,有时会让我们初步感知作家的语言风格。
小说中的“重要语句”是指对营造典型环境、展示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中心思想等起主要作用的语句。
语言表达重在艺术表现力,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等。
鉴赏小说的语言特色,要注意从作品实际出发对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特点、作者运用语言的风格进行具体分析;要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体会小说个性化的人物语言;通过仔细揣摩,细心体味,概括出它们对情节发展、人物形象塑造或主题思想表现所起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小说的语言风格,是朴实含蓄,还是风趣直白,是清新明丽,还是古朴典雅。
将上述概念或术语带到小说的阅读中,自然可以提高我们的阅读品位,“对号入座”,规范答题,自然也可以提高试题解答的准确率。
(六) 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做出评价
 
高考考查小说表现手法的设题方式一般有:①小说在谋篇布局(构思)上有什么特点。②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以及它在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③这篇小说(或加线的句子)的语言有什么特点。④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的表情达意服务的。作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要熟悉小说的各种表达技巧及其作用。
小说在谋篇布局(构思)上的特点表现在作者是否运用了倒叙、插叙、照应、铺垫、明线、暗线等方法,同时要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小说的表达技巧常见的有象征、对比、烘托、讽刺、夸张、细节描写、先抑后扬等,我们应该了解这些技巧的表达效果。
(五)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小说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是指作者通过小说所反映出来的见解主张,通过小说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倾向。小说中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一般是通过塑造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来表现的。人物形象是伟大或是渺小,是可憎或是可悲,是可爱或是可恨,直接反映作者对人或事的爱憎褒贬。所以,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要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把握了人物形象,也就把握了作品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
“评价”,是站在理性高度上的一种认知活动。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种:小说的思想积极与否、健康与否、深刻与否、是否与时代合拍;作者的观点正确与否、是否具有时代特色和批判力量;作者的感情是否真挚,是否符合时代精神和审美习惯等。
例如,法国小说家莫泊桑,通过《项链》一文,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级的妇女形象。为了在舞会上出风头,她不但做了一套新衣服,还要借项链。于是,那一个晚上的陶醉,却要以十年的艰辛作代价。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虚荣心对人的巨大伤害。这也说明作品对虚荣心、对有虚荣心的人、对造成这种生活风气的社会,都是持批评态度的。
戏剧阅读应该理清情节,特别是抓住戏剧中的冲突、人物、语言。
戏剧冲突主要表现为具有不同性格的人物在追求各自目标过程中所发生的斗争。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戏剧冲突是戏剧的灵魂,是戏剧主题的基础和情节发展的动力,是社会生活的矛盾在戏剧艺术中的集中、概括的反映。牢牢把握戏剧冲突,是鉴赏戏剧的关键。
分析戏剧冲突主要从三方面着手:剧中人与人的冲突,人物内心冲突,人物与环境的冲突。
戏剧中的人物形象是在戏剧冲突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因此鉴赏戏剧的人物形象,切入点有两个,一是把握戏剧冲突,二是品味戏剧语言(包括舞台说明)。
戏剧语言具有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语言特点。为表达需要,其语言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有的剧本,其语言还具有强烈的文采性,如莎士比亚的作品。真正属于戏剧语言所独有的特性应该是——语言具有动作性和个性化。
品味人物语言,首先要通读全剧,弄清人物的历史,包括他的出身、经历和所受教养;其次要了解所谓“规定情境”,这包括人物现在的身份、地位、跟周围人的关系,以及他当前所遇到的问题和心理状态;再次要善于抓住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潜台词”,即说话的目的、言外之意和未尽之言等。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是小说的基本特征,被称为小说三要素。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多人,合成一个。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因为从生活中许多同类原型中撷取典型因素创造出来的角色,必然比生活中的人更鲜明突出。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动作、语言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小说中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用以烘托气氛,表现人物的感情等。人物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一定的人物总是和一定的环境联系着,离开了环境,人物就没有活动的天地,人物的思想性格就失去了社会根源。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三、 文学类文本戏剧阅读
纵观历年考试情况,除一般戏剧常识外,高考文学作品阅读尚未涉及剧本阅读部分。但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戏剧文学也有可能会纳入高考命题的范围。而且考试的选文可能和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戏剧或根据小说名著改编的戏剧有联系,因为这样考生可以利用所学的知识去了解与考试内容相关的前后情节和背景材料。
戏剧考查的重点应该是戏剧冲突、戏剧人物和戏剧语言等,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为保持基本稳定,戏剧阅读的设题特点不会与散文和小说阅读有太大差异。
 脱离文本实际,经验为先,过分拔高,乱贴标签。
戏剧,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戏剧的表演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木偶戏等。文学上的戏剧概念是指为戏剧表演所创作的脚本,即剧本。剧本是一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剧本的基本特征有以下几点:舞台性、动作性、冲突性。
冲突是“戏剧性”的重要来源。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政治、道德、思想、意志、感情的矛盾,各种矛盾表现为潜在的抵触,或爆发为公开的对抗,这就构成了冲突。小说用多姿多彩的笔墨通过叙述、描写、抒情展现生活,虽然也会有冲突,但它未必是首要因素,更多是偶尔从和谐底色上突出来,作为平缓生活的一些高潮或转折点而存在的。戏剧作为直观展示的艺术,必须依靠性格冲突、意志冲突、人与环境的冲突等多种冲突来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情节发展。冲突表现在对话中,就是人物台词和“潜台词”对于对方的猛烈冲击力。